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0512-66966696
    0512-66966888
  • 苏州工业园区万盛街8号圆融大厦19-20楼

【行业动态】从项目建设探寻苏州旅游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 2010年02月27日

       800年前的苏州,活在古老的《平江图》上,而今日人们追寻印象中的老苏州,往往会来到平江路,呼吸着雨后清新甜润的空气,流连在街旁一间间特色店铺,书中画里的“苏州”仿佛立在了眼前。有游客说,这样的苏州,让人停得住,留得下,走了还想来。
       平江路文化休闲旅游特色街区,是一个已持续投入建设5年,并且仍在持续进行的旅游项目,而这样大手笔的旅游旗舰项目,苏州并不止一个平江路。
       苏州不仅有园林 新产品留住周边“回头客”
       如果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苏州旅游只有一个古典园林,凡到苏州旅游的都是玩园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古镇旅游兴起,周庄、同里、甪直、木渎等古镇的水乡风情为苏州旅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然而旅游者是永不满足的。 2003年非典以后,苏州旅游迎来转型期,游客市场在细分,商务、会议、奖励、修学、度假、周末休闲,旅游变得跟什么都搭得上边。如今,越来越多的客人更想要体验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也许想住下来,骑上单车穿行于古城小巷;也许就是看场电影,尝尝苏州美食……
       新鲜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成为来自客源市场的需求。
       相应的,用新产品去留住更多“回头客”,成为苏州旅游谋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市旅游局副局长陆锋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经典产品永远会吸引新的游客,比如苏州园林,作为苏州旅游的代表景点,对观光客的吸引力而言,目前仍是其他景点难以逾越的。但是从苏州的客源结构组成来看,三分之一来自外省市、国外,他们是园林、水乡古镇的忠实客人,还有三分之二的客源是“近邻”,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一带。占据如此大份额的客人,吸引他们仅靠园林和古镇显然是不够的。
       从2006年至今,苏州共有356个旅游项目列入了市政府的考核,其中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项目有50多个;在旅游景区中休闲度假类项目的占比从2006年的不到50%,提高到了现在的70%以上,从新项目中诞生了众多旅游新产品,使苏州旅游从“一枝独秀”的园林观光时代,迈向“满园春色”的城市旅游时代。
       餐厅客栈中品文化 人文个性引导深度体验
       旅游品牌的凝聚力正在于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古城文化深度游、太湖生态休闲游、金鸡湖浪漫时尚游,苏州旅游正在着力打造的三大品牌无不如此。
       其中,作为古城文化的载体,平江路的旅游内容正在向道路两边延伸,餐厅、客栈、茶楼和咖啡馆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品位,与附近的古典园林、博物馆,参差互补,形成了和谐的人文氛围。根据苏州旅游发展目标,通过推进古城区创建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区,工业园区创建首批国家商贸旅游示范区,环太湖地区创建省级生态旅游区等举措,苏州的古朴精致、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都将在旅游品牌中得以彰显。
       在接下来的旅游产品开发中,进一步融入苏州人文精神、吴文化特色,是吸引国际游客来苏展开城市文化体验式旅游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市正在加快进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划一批以园林、博物馆、丝绸刺绣、民间工艺、地方戏曲、民俗节庆、民居建筑等地方特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产品。
       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 旅游集聚炫动“魔方效应”
       在旅游新项目不断涌现的同时,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带来了意外惊喜。以金鸡湖为例,单一的时代广场、李公堤原本并不具备唯一性,很容易被复制,但现在这两者结合起来,与金鸡湖游艇、摩天轮乐园、科文中心联动,形成一个时尚型“欢乐假期”休闲产品,一个单一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产品链,组合互动中催化了新的客源市场,陆锋称之为旅游的“魔方效应”。
       因为这样的特殊效应,加快旅游集聚区建设被提上苏州旅游新发展的议事日程,其中,古城和太湖旅游集聚区将首先建成。古城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分成三个区域,分别为:以拙政园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观前传统风貌片区、桃花坞文化旅游区为核心,打造平江开放式旅游区;以十全娱乐购物特色街、凤凰美食特色街、乌鹊桥路电脑一条街为主体,依托苏纶厂改造、泰华区域的整治,加速南门旅游商贸圈建设;以石路商圈、山塘历史街区为重点,启动虎丘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太湖旅游集聚区则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吴江市环太湖地区为重点,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新格局。
       陆锋说,发达国家的旅游一般自内而外,即首先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再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苏州走的是一条由外而内的道路,特别是早期更注重赚外来的钱,希望的是更多外来游客到苏州来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苏州旅游现在开始逐渐“内外兼修”,本地游客的休闲游玩需求,消费能力日益受到关注。(记者 徐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