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0512-66966696
    0512-66966888
  • 苏州工业园区万盛街8号圆融大厦19-20楼

【园区动态】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的非凡追求——中国未来城市实践样本解读

发布时间: 2010年06月18日

       打造“非凡城市SIP”,是苏州工业园区16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园区人用16年的时间不断缔造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面绣”精华。从一个制造业基地转型为创新与创意产业的集聚区、从一片滩涂的茭白地发展为引领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并借助发达的城际交通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园区正是以华丽的“转身”、奇迹般的飞跃发展、完美的融和打造着中国未来城市的最佳实践样本。


园区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以金融、物流和商务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苏州从借鉴新加坡经验起步,在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编制实施了100多项全新的管理办法,同时又结合自身特色,在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金融债券、海关监管、保税物流、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如设立了中国首家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综合保税区、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等,是中国各类开发区功能叠加集大成者,被中新两国领导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图为园区CBD、位于金鸡湖畔的圆融时代广场。

        贯彻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
        在工业园区流传着一个“天价规划图”的故事。早在开发之初,园区就融入了新加坡等国际城市“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规划即法”等先进理念,以当时价值3300万元的天价,编制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先后制定300多项专业规划,协调布局工业、交通、商贸、居住、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16年来,园区领导人变动了多次,但是规划的结构和概念没有变动,这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是很少见的。
       在以规划引导建设、以设计指导开发的理念下,园区完成了“九通一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公共地下空间开发。伴随苏州轻轨建设的步伐,园区星海街地下生活广场主体结构已经封顶,苏州的第一个“地下城”撩起了神秘面纱,将于明年10月1日正式与苏城居民见面。星海街地下广场,拥有苏州市第一张地下空间土地权证,也拉开了园区CBD范围内35万平方米地下空间的开发序幕。这可谓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充分实践广场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低碳经济”理念。“地下城”位于金鸡湖西商务中心,有利于加快企业的聚集,产生扎堆效应,也就是企业的集群发展。
       强调“智量”的产业规划
       5月23日,比利时知名金属材料供应商优美科汽车催化剂在苏州工业园区再次增资扩产,将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了园区。目前,园区已经集聚各类研发机构160余家,依靠大量的研发机构,园区产业从微笑曲线的弧底向两端延伸开来。
       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四大计划的基础上,园区又出台了“3+5”产业规划,将纳米光电子、生物医药、软件与动漫、融合通信、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列为发展重点。最近,园区又获批成为全国惟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全省首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并入选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成为首批江苏省科技产业园。园区正是用这些“智量”型的产业为自己的转型升级与二次创业保驾护航。
       注重高成长的人才优势
       5月29日,由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科技领军人才工程获得者黄海宁博士创立的苏州桑泰海洋仪器研发有限公司在生物纳米园开业。公司具有国内一流的研发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海洋仪器及信息化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凭借着水声通信机、便携式水下声学照相机等产品进入市场,公司已获得意向订单逾3亿元,前景被广泛看好。
       宜资宜居的优美环境不断吸引着像黄博士一样的中外人才纷至沓来。据了解,工业园区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首位,形成了每年3万名以上紧缺或高端人才培训与贮备供应能力,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07年,园区正式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领军人才”不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创新激励制度,助推人才的快速成长。目前,“领军人才”已在苏州工业园区“领”出上百个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大多数已走上产业化之路。前两届领军人才的50个项目,91%已在年内产生销售。第三届领军人才项目的近85%已产生或将于今年内产生销售,预计全年形成销售超3亿元,其中超500万元项目4个,超千万元项目12个。这些数字也许算不上显赫,但这些企业都还只是一二岁的“娃娃”,有的甚至还不到半岁。
       站在金融高地“眺望”未来
       5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苏州公司入驻时代广场,作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一举买下了时代广场N2B整栋办公楼,投资规模达到了3.6亿元。同一天,恒丰银行苏州分行也落户园区星海大厦,这也是该行南京分行在江苏省设立的首家异地分行。这些金融机构在给苏州市民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让园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步伐稳步迈进。
       从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商业银行到渣打、汇丰、星展等外资银行,在园区内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在苏银行的身影,而从交通银行苏州分行金融机构总部大楼在园区CBD奠基,到民生银行买下了湖东一整栋楼,越来越多的银行把苏州总部搬到了园区。同时,东吴证券、苏州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总部大厦也在园区开建。去年一年,园区迎来了16家金融机构到来,企业上市、企业债券发行等也开始越来越“热”。有统计显示,目前园区已集聚银行类与非银行类等专业金融商务机构140多家。其中,落户园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占了全省总量的2/3。园区已成为苏州金融业的发展高地。
       “用世界的钱‘办’苏州的事,让苏州真正成为资本集聚、流动的中心区域,这才是我们创新金融服务的关键。”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玫谈及园区金融创新时的一席话。园区正站在金融业发展的高地上“远眺”着城市未来的发展。
        融入长三角合作共赢
       上个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打造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为工业园区的共赢合作提供了极大的契机。
        随着沪宁城际铁路的即将建成通车,又在这极大的契机上加入了一针催化剂。时速300公里,是沪宁城际铁路的速度,也是苏州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速度,城际交通给长三角城市带来的同城化效应日趋明显。上海“四大中心”建设和苏州“三区三城”发展的同频共振提供了很多互补性的机遇,产业承接已经从一般的产业协作向资本融合发展,从单一项目合作向科研开发、市场营销、整体合作方向过渡,从以工业领域为主向金融保险、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等全方位拓展。
       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在谈到园区与长三角共赢发展时表示:“就工业园区来说,园区已经进入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的新阶段,我们想通过未来15年的奋斗,实现产业格局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历史跨越。”

《国际金融报》
201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