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0512-66966696
    0512-66966888
  • 苏州工业园区万盛街8号圆融大厦19-20楼

【园区动态】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向创新型服务型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05日

就地转身,全国开发区里抢头彩

  苏州工业园区前不久在北京举行“十二五”发展思路汇报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部门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如此关注它,是因为它总能不断创造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园区经验”。
  “最新的国家开发区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二,商务部希望我们在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中带个好头”。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以开放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正站在“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向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就地转身,靠的是功夫过硬的全方位服务
  到一个开发区去旅游,有什么好看的?去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后,曾引来一片议论。
  但是,来过的人都知道,这里真有看头。金鸡湖畔,“国字号”商业街李公堤上,车水马龙;被誉为“苏州鸟巢”的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让苏州人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欣赏世界级演出;“世界第一天幕”下,人们尽情狂欢,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开发区的一贯印象。
  多年来,园区抓住“食”、“购”、“游”、“住”等城市要素进行开发,商务建筑总容量已达500多万平方米。在现代化的工业集聚区里,购物广场、休闲公园、美食街、主题公园等应有尽有。
  专家指出,园区发展商务旅游的最大资本是大量的商务活动。园区现有外资制造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8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32个项目。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带动会务、展览、观光、购物、度假等各类商务活动蓬勃展开。
  园区服务型经济勃发,不仅表现在商务旅游上。这里有个沙湖生态公园,绿树成荫,湖水清澈,来到这里的除了游客,还有各类资本。落户于此的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已入驻股权投资管理团队20个,管理基金超过30只,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累计为260多家创新型企业提供了54.6亿元的股权投资,所投资企业已有10家成功上市。去年底,总规模达600亿的国创母基金落户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让这里成为远近有名的“创投湖”。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玫告诉记者,巨大的制造业催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园区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10家,成为全省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了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二,园区正在成为资本集聚、流动的中心区域。
  “今后,园区除了出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更多的是附加值更高的旅游、金融、物流等各种服务。”马明龙说,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看似来了个180度大转身,实际上是建立在已有优势上的就地转型。
  深度科技储备,“纳米城”站上产业制高点
  光伏、风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中,似乎总是这么几个熟面孔。去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出人意料地将纳米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打造“纳米之城”。
  走进位于园区独墅湖畔的生物纳米园,记者强烈感受到,这是园区人一个底气十足的选择。苏州纳通公司董事长徐百拿出了主打产品“纳米微针”,让人倍感新奇。微针和钢笔差不多大小,针头是一个绿豆大小的银色方块,密布着36个针头,肉眼很难分辨。打针时,只要把银色方块往皮肤上一贴就可以了,完全没有疼痛感。凭着这一革命性技术,纳通获得了2010年亚洲创新大奖,产品成了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在生物纳米园内,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初步形成了以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境治理四大产业为核心的发展布局。
  “发展新兴产业,不能跟踪模仿,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认为,搞原创没有捷径,唯有靠日积月累。
  早在2006年,园区就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从“引资”向“引智”转变。当年,中科院生物纳米所落户,园区人并没有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间出成果,而是为项目扎实地打桩筑基。杨培东、崔铮、刘惠春、张锦平……一批国际一流科学家陆续应邀加盟,打造出纳米研究的“豪华阵容”。纳米所历经三年顺利筹建成功,创造了“中科院新建研究所的典范”。
  在苏州纳米所的示范效应下,园区初步聚集了一批纳米技术创新资源,形成了先发优势。目前已集聚70家纳米技术企业,建成10余家纳米技术研究所和实验室;聚集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2500多名,其中中科院百人计划18人、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5人;申报各类专利超400项。
  提前布局形成的深度科技储备,让园区敢于把纳米产业作为决胜未来的关键。在这里,发展纳米产业,不仅与周边地区错位,而且与园区的产业基础匹配,串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诸多新兴产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拳头”。
  创新要素飞速集聚,“产业驱动器”迅速切换
  在苏州工业园区,流传着一个“苏虹路对话仁爱路”的故事。
  园区有一条苏虹路,长仅14公里,却连接全球:诺基亚、博世汽车、艾默生、安德鲁、友达光电、三星、伟创力等著名企业沿路而立,成为一条著名的“IT产业走廊”。业内流传着一句话:苏虹路堵车,长三角的IT企业都会感到压力。
  时光变迁,苏虹路的“风头”,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仁爱路抢走了。在仁爱路沿线,既看不见密密麻麻的工厂,也看不到忙忙碌碌的工人,但这个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却可称之为园区的“智库”———这里集中了中科大、人大、南大、西交大等16所著名高校的苏州研究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院校,这里还有国内首屈一指的中科纳米所、创意产业园等创业创新载体。
  在这里,政府牵头,企业找到新技术,学校培养产业人才,科研人员找到施展技术的天地,从而形成产、学、研“门对门”的合作模式,仁爱路所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也成为苏州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这里的知识产权年申报量占全市20%,高新技术企业占了苏州的30%,高水平科研平台总数占了全市的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10%。
  不甘落后的苏虹路也在调整。西门子、三星、飞利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新产品,实现“made in China”向“made for China”转型。统计显示,园区总部项目已达46个,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87家。
  正是在苏虹路与仁爱路的“对话”中,园区产业发展方式悄然转型。目前,园区集聚了大专以上人才19.5万,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5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总数200家,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4%,专利申请量5年年均增长50%。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认为,创新要素的飞速集聚,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的国际化形象正从“Suzhou In-dustrial(工业) Park”转变为“Suzhou Innovation(创新) Park”。

《新华日报》
      2011年4月5日
刘杰、单晓辉/通讯员  
   高坡、李仲勋/文